生态环境部:“十四五”以来完成6.7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
昨天(29日),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,“十四五”以来,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,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,取得明显成效。
根据通报,截至2024年6月,全国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,地下水Ⅰ—Ⅳ类国控点位比例达到77.8%,“十四五”以来累计完成6.7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,完成3400多个国家监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。
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 赵世新:国家实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。名录内的地块,不得作为“一住两公”用地(居住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),禁止开发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、修复无关的项目。
赵世新介绍,生态环境部建立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制度,将16000多家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单位名录,定期排查污染隐患,同时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印发《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》,推动防治关口前移,切实保障建设用地安全利用。
今年从五方面推进耕地土壤生态保护
生态环境部昨天(29日)介绍,将聚焦管好受污染耕地、养好黑土地、用好盐碱地等,从五方面推进耕地土壤生态保护,确保土壤健康和永续利用。
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、农产品质量安全。今年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将从治、用、养、研、合五个方面深入推进耕地土壤生态环境保护,切实保障老百姓吃得放心。
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 赵世新:在“治”的方面,紧盯源头治理,有效防范风险。充分利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普查、详查、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等数据,在受污染耕地集中的县级行政区整县推进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,确定污染源治理清单。
据介绍,生态环境部今年将实施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,严格重金属排放监管,在23省份划定210多个区域,整治完成2300多个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,支持地方实施400余个土壤污染源头防治项目。
在“用”的方面,将实行优先保护、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分类管理、“以地适种”,指导地方落实品种替代、水肥调控、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。在“养”的方面,将指导地方在优先保护类耕地,落实用地养地措施,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,遏制土壤退化趋势。将建立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实验室,加强研究,推动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和生物多样性提高。在“研”的方面,生态环境部将强化科技攻关,提升支撑能力。在“合”的方面,将建立部门协同机制,加强源头防控、安全利用、粮食收储管理等,形成工作闭环。
截至今年6月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45%
昨天(29日),相关负责人还介绍,生态环境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,目前已取得积极成效。
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 赵世新:截至2024年6月份,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%以上,农村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减少。
赵世新介绍,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,生态环境部为此确定“三基本”的治理成效评判标准,即基本看不到污水横流;基本闻不到臭味;基本听不到村民怨言,治理成效要为多数村民群众认可。
生态环境部组织全国2700多个涉农县,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、方案,集中治理人口集中、群众反映强烈、污染问题突出、生态环境敏感的重点村庄。2023年完成环境整治的行政村,合格率已达90%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