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|做好“牛”文章,让各族群众生活“牛”起来
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
科右中旗是内蒙古兴安盟唯一的牧业旗,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,是世界公认的“黄金牧场”“黄金肉牛带”。
2020年5月,在中央宣传部的协调下,山东阳信华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、回族父子杨广根、杨晓斌千里迢迢来到兴安盟,在科右中旗成立华阳公司,带动汉族、蒙古族、朝鲜族、回族等各族村民180余人就业。
在华阳公司,记者见到了皮肤晒得红红的刘文明。今年34岁的他是内蒙古科右中旗杜尔基镇的一名蒙古族村民,以前是一名电焊工,华阳建厂时,他在这里做些电焊的活。活干完了,大家觉得这个小伙子“很能干”,便留他在华阳牛场做饲养员。
“以前的焊工工作不稳定,有时有活有时没活。”他说。现在,他在华阳的牛场用机械化方式饲养牛群,每个月保底收入就有六七千元,刘文明感到很满足。
除了工作和收入方面的变化,刘文明的普通话水平突飞猛进。公司副总经理王治涛对此印象深刻:“我是汉族,他是蒙古族,他刚来牛场时,我完全听不懂他讲话。”
这几年,刘文明在工作中和不同民族的人们一起工作、生活,现在已经能用非常流利的普通话和大家交流。
他认真地说:“在华阳,我不仅学到了规模化的养殖技术,还找到了归属感和成就感,每天与各民族群众在一起生活、工作、学习,就像是一家人的感觉。”
通过华阳公司过上“牛”日子的不只刘文明。吴巴根那是科右中旗吴巴根那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。以前,他要跑1200多公里到山东卖牛,每头牛的运输成本约200元,费时又费力。现在,他的合作社与华阳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连结机制,就近运输、屠宰,大大节省了成本。
吴巴根那还引导当地20多户农牧民加入合作社,把原来散户手中的肉牛集中起来进行标准化生产,目前合作社存牛量有1100多头,农牧民收益不断提高。与此同时,华阳给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养殖经验和技术。“让我们在养殖道路上少走了不少弯路。”吴巴根那说。
做好“牛”文章,让各族群众生活“牛”起来。目前,科右中旗肉牛存栏从2018年的16.6万头增长到44万头,肉牛养殖户、合作社分别从2018年的1.5万户、200家增加到3万户、500家。各族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9700元提高到14302元,肉牛产业正高速、高质量发展,各族群众共筑增收之梦、同铸民族之魂的精彩故事将在这里不断延续。(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 杨兆敏 张千)